在國小國中時,大多時候會聽到老師這麼說:「先完成的同學,有空的話幫忙旁邊的同學,大家共同協力完成,這樣大家會更團結喔!」這句話大概到了專科、大學之後就再也沒有聽過,更遑論職場上幾乎少有這類的對話,比較多的是:
「能者過勞死,做越多死越快」、「做完了還去幫別人,到時候被別人以為沒事做更慘」、「能裝忙就裝忙,提早做完也要表現自己很忙,免得被老闆加工作」、「社畜時代,顧好自己就好了,跑去顧別人到時還被嫌棄不就更慘」。諸如此類的職場文化,彷彿不斷提醒在職涯修羅場中的上班族「幫助別人等於找死,能力強提早完成工作更是該死」。我無法否認這類的想法,我曾經也有過相似念頭。
只不過,我以為有生之年,不會再看到這類同袍情誼。
有次會議,我口氣強硬指點未來有機會成為主管的同事其工作內容,要求他得把手上的工作組織化、條理化、邏輯化,將工作整好、盤好,才能讓相互協助的同事,理解工作該怎麼做才好。而不是在人力資源有限情況下,讓、令其他同事負擔更多、更重的工作,尤其大家平常事情多,不經意一個交辦的動作,背後卻是多到滿出來的事情,沒有講清楚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有摩擦,甚至好事會變壞事,而那些支援協助的同事們,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,反而變成負擔與壓力,工作絕對做不久。
會議氣氛變得凝重,大家都知道「紀香老師又生氣了,每次碰到這位同事,紀香老師的口吻總會特別嚴厲。」
從我的角度看這位同事,他是位很乖、很認真,很清楚知道自己在面對什麼問題,做事也懂得負責任,是個懂事的小朋友。我對他的嚴厲來自於一年以上工作默契。我看著他從不知道做什麼好,到清清楚楚看出事情怎麼做出成果,還有不停告訴他團隊協作之間能帶來的綜效與效益,是多麽具體明確。這些珍貴事物,不容易在一間公司獲得,我常跟他說:「我們都很希望在職涯過程中,有什麼能跟人家誇口的事情,我在你這三十歲的年紀,能讓我誇口的頂多是接過什麼大品牌客戶案子,而這些都是靠公司光環而來,不因我,也跟我無關,充其量我不過只是個參與者而已。」
他是個認真可偶爾會稍微掉線的小朋友。三十歲出頭的他,在我眼裡只要好好的、穩穩的做好每一件事情,日後肯定能有一番作為。我跟他分享:「我去過多數中小企業,老闆最常跟我講說沒預算、沒資源,其他你自己想辦法,沒做到你負責。可是,你知道嗎?今天你們一群沒經驗的人,我完全相信你們,讓你們在這舞台上,做每一件事情,我不斷強調責任我扛、我擔、我吞,做不好怕什麼?有我在背後支援你們,你做錯了,我第一個出去道歉,哪一次你看過我躲在後面?哪一次你們做錯了我沒有跳出去坦?而你們只需要專注把工作做好,我當你們的擋箭牌都沒差!」
因為,新創公司的老闆,靠的不是「織田紀香有多行」,而是要靠一群團隊支持,一群願意做事、願意闖蕩江湖的夥伴們,將工作做出一個想要的成果、結果。我再三跟他強調:「你的缺點是事情的延續性跟後續跟進沒做好。這是問題沒錯,但別把這當問題看待,把它當一件事情去處理,如果你跟進與追蹤能力不好,那你就設定鬧鐘、設定提醒、請同事告訴你,藉由各種工具或是週遭人們的協助,讓自己變得更強,令自己不再陷入問題泥沼中,而是可以遇到一個解決一個,然後再遇到下一個來解決另外一個。有一天,你將不再會計較問題,你看得只剩下對策與結果。」
好幾次的對談,我跟他談到:「我以前老闆最常說『很多人是當了主管之後,才學做主管』。不論你有沒有意願成為主管,你現在被要求的,甚至接受到的工作,都是成為主管這條路上的試煉,是你不想要也會發生的事情。不是你能力多好,而是你理解承擔的意義,你了解團體共同前進的重要性,你更清楚小我跟大我之間的選擇,不是只看片面資訊,為了公司、為了組織、為了團體,你做出的選擇不傷害公司、不損害組織利益、不危害團體價值,你就是一個值得讚賞與認同的夥伴。因此,前方道路上,等著你的只有更大、更棒、更好的挑戰,能這麼去想,你自然會成為在那高度看事情的人。」
公司每一個人的狀態,工作現況我都很清楚,同事們曾問我:「老師,你怎麼都知道我們做了什麼,發生什麼事情?你有在監聽還是監視嗎?」童言童語的提問,我也給了認真的回答:「因為我在辦公室來回踱步時,我雖然看到的是撇過一眼畫面,但我會聽你們的對話,畫面上的資訊以及觀察你們互動,畢竟大家都是同一個團體裡的人,我累積下來長年的觀察力,是我至今為止少數能誇口的能力之一,再加上邏輯、推理、演繹,我多少理解每件事情的可能起源、可能後果跟可能發生的衍生問題與現下出現的各種挑戰,這些是長期經驗與專業交集出來的能力。」
此次會議上的嚴厲口吻,我讓該位同事又一次承受巨大的壓力,我私下又一次對他說:「你會長大,你可以選擇長大的是只有肉體跟數字年齡,或是讓你的心智與意識都跟著長大。專業、經驗不一定會長大,端看你自己看事情的態度,如果你看的夠清楚,知道你所在位置與要去的相對位置,你自然知道你該往哪裡去加油、努力。可是你如果放任長大的只有肉體變化,你浪費掉的時間,會刻印在你的心智裡,因為當有一天你回過頭來看別人怎麼越來越厲害,能夠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與支持,那些遺漏的就是你耗掉的,尤其時間成本是你的工作資本,資本放錯地方價值自然會大幅減損。」
他難過的眼匡泛紅,也哽咽說著他很認真做,怎麼好像都做不到我心裡的標準或要求。我想不出安慰他的語言,我跟他說:「你可以從今天開始選擇放掉這一切,拋開這些不做,那你就達成自己要求的標準,也到達你想要的水平,可是在那時候,你剩下什麼,自己要想清楚,是金錢?是經歷?是專業?還是具有足夠火侯與內斂的執行對策跟技巧?你以大到能自己做選擇要,或不要,沒人強迫你,我也不會,你現在跟我說不做,我欣然接受。」他搖搖頭,他說完全不想放棄,真心想把很多事情做好。我也回他:「誰不想把事情做好?但庸才會不停強調這一點,而地才呢?就一直做、一直做、一直做,做到好為止,我們不是天才,當地才可以吧?至少在做的過程不放棄,不停修正與調整,好歹不會成為庸才。」
談話完畢之後,他稍微懂了些東西,離開辦公室。然後,另外一位同事跑進辦公室來找我,我很訝異一位從不找我的同事,突然跑來是怎麼了。這位同事開口就說:「老師,今天會議上你所說的,我想替那位同事說一些話。我怕老師誤會,所以還是要讓事情清楚,也希望老師跟以諒解或理解。」我好奇也納悶的看著該位同事,同事繼續說:「工作上有很多時候我知道該同事做不完,因此我想說都主動先幫他做,讓他可以不要承擔那麼大的壓力,有些事情也因為是我主動做的,後續他可能不清楚,請老師不要責備他,我知道他忙不過來,我剛好手上工作完成,趕緊先幫他做那些工作,讓他能夠稍微舒緩一下工作節奏,所以,有很多事情老師看到是我們在幫他做,不是他純粹交辦,是我們想趕緊幫上他,令工作可以更順利、流暢。」
聽完同事這麼說,我心裡是激動、是感動,也是悸動。
工作二十年多,從沒聽過有同事會因為自己工作提早做完,主動幫另一位。還有,看到同事被嚴厲要求時,為對方說好話,希望我不要誤會他。這種情況,自出社會到現在,只碰過一次,能在自己公司遇到,真心感動。我以為,人們工作都自顧不暇了,不被對方背後捅刀已是萬幸,怎可能會有一位同事來為另一位同事說話,沒碰過這類的事情,連我自己二十年工作經歷,未曾聽過有任何一位同事替我說過話,每次出事之後不是被取笑,要不就被當瘟疫看待,不可能會有人跳出來幫忙講個幾句,即使我曾期待在工作飽受不平之冤,能有人來幫我說個好話,等了一輩子的期待沒發生過。結果,卻在自家公司裡的同事們,看到這極為珍貴、寶貴的「同袍情誼」、「同儕關係」。
「你說出來的能有多好,往往比不過別人幫你說的一句好。」
諾利嘉誓言成為一間文化有溫度、感情與互助的公司,因為這是一群你值得、他值得、彼此值得的夥伴關係。偉大的事情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,是一個團隊相互在乎、信任與最重要的給予支持下,才得以實現難以想像的願景、遠景。我很榮幸,很欣慰、慶幸,在這間公司遇到的這群同事,非常卓越、優秀,以及能看到公司文化、環境可以有溫度的令人們沈浸其中,這比賺到再多錢要來得更讓人暖心。
「公司是人的集合體,人們群聚的溫度成了公司在市場上的熱度。」